手机版

5年前的工作餐“打白条”近三万元未结算,当地称正协商解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7:57:00    

近日,河南商水县一女子向新京报记者反映,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商水县粮食局脱贫攻坚小组”工作人员在基层开展工作时,在她家饭馆欠下了近三万元的餐费,至今讨要无果。

当时小组成员、餐费签字人之一的朱某军表示,确有这笔欠款。“单位前领导与当地负责人商定这家饭馆作为脱贫攻坚小组定点饭堂,我们签字作为报销凭证。”他说,但后来领导换了就耽搁了结账。朱某军还表示,单位现任领导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但报销需要走流程,目前他正跟当事人协商分批偿还。

商水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已和相关人员对接此事,并催促处理,后续将分批将欠款还清。

饭馆统计的欠款数额和日期。受访人供图

饭馆老板:近三万元餐费欠了5年

被欠账饭馆位于商水县袁老乡二府村。饭馆老板夫妇及其女儿孟女士介绍,这笔餐费欠款为2020年5月至2021年元月之间发生,是当地县粮食局脱贫攻坚小组在该乡驻点扶贫时用餐欠下。

孟女士向记者出示的部分餐费单上写有“集中帮扶中午饭”字样,账单内容包括各种菜品及价格,有的还有用餐人数。这些账单签字人为张某成、朱某军、陈某阳等人。

苏女士父母的饭馆开在村头,卖些家常饭菜。欠条上显示有大锅鸡、蛋炒土豆丝、煎豆腐、老式鸡蛋汤、捞面条等,多数时候,一次来三四十人吃饭。粗略估算,每人每餐消费少则10元左右,多则三十四元。

孟女士说,这些餐费共计29000元左右,他们曾多次向欠款单位及签字人员追要,但都没支付。孟女士表示,一两年前,她父亲曾经去起诉朱某军。“欠条就是他打的,所以去起诉了他。由于他是郑州人,起诉要去郑州,我父亲嫌麻烦就撤诉了。”

今年7月,孟女士还将此事分别反馈给了商水县纪委监委和周口市纪委监委。

签单者:正在想法解决但需要走流程

在朱某军看来,这不是个人的债务,而是在职务期间产生的欠款。

据他介绍,商水县粮食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是一个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扶贫工作结束以后已经取消了,粮食局也已经改名为商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扶贫工作结束后,他依然在原单位工作。

“当时我们单位负责的扶贫点是商水县袁老乡的7个村子。开展工作时,有20多个工作人员,吃饭是个问题。刚开始我们自己买菜做饭吃,但人太多时间长了也没法维持。后来局领导和地方负责人谈好,把那个饭馆作为一个定点饭堂,每次吃的都是家常菜,炒个菜、下个面条。”这些账单大都由朱某军和陈某阳签字,作为后续的报销凭证。朱某军说,“如果当时的领导不把这件事沟通好,我也不会去签这个字,谁能想到领导被换了。”

朱某军所说的领导,即所在单位原局长张某成,也曾在涉事饭馆账单签字。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2022年,张某成在担任商水县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商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四级调研员期间,在中秋节、国庆节及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中,多次违规收受下属粮食企业工作人员礼金,共计28.5万元。张群成还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2023年8月,张群成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朱某军表示,现在的领导也一直在想办法给解决此事,但需要走相应的流程。

“前几天我和孟女士见过,对方要一次性把钱还上,不能再拖。”朱某军告诉记者,对方说欠条上写的是自己和陈某阳的名字,就应该由我们把钱还给她。他也表示,自己和陈某阳作为经手人,确实有义务承担,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钱去还公账。

新京报记者多次致电商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截至发稿前仍未接听。

当地:正与当事人协商分期结清

7月21日,记者从商水县委宣传部获悉,已和相关人员对接此事,并催促处理。“能理解他们开餐馆不容易,粮食局那边也并不是要赖账。现在单位报账也挺困难,会一笔一笔给他们,不会不给。”一名工作人员说。

但截至发稿前,苏女士表示仍未收到相关部门提供的分批还款方案。

在朱某军看来,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是一次性把钱还完,还是分批次还完。”他说,“对方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一定要一次性把钱拿到,但这很难实现。”

对于还款的期限,朱某军再次表示,自己一直在跟单位协商这件事。

新京报记者 秦冰

编辑 甘浩

校对 杨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