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艺》这本书是《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中的1本,这套书共16册,分别撰写了中轴线的方方面面,其中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这册叫《技艺》,是我撰写的。我参与写北京中轴线的故事,真是一种缘分。
2020年5月,“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的出版团队找到我,请我加入丛书作者群,并告诉我8月16日是交稿截止日。时间是有些紧,但他们不知道,8月17日是我的生日。这是任务,也是被催生出的一份“厚礼”,足以伴我生日独酌,寂夜拟作良宵。
中轴线,构筑起老北京城的灵魂。中轴线,是很多人生活中的陪伴。而跟我的缘分,就更多一些。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出版团队电话打给我时,我还在社区参加防控值守。得到这个消息,真是很惊喜。其实要出版北京中轴线丛书的事,我一年前就知道了。2019年的5月,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的时候,我们非遗联盟组织“非遗遇上冰雪——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题作品征集”活动的启动仪式。这个活动非常成功,非遗传承人作品在冬奥会期间,都入选了冬奥村和主媒体中心。北京市文化旅游局非遗处张处参加了“非遗遇上冰雪”的启动仪式。活动后,张处通知我,说过两天在北京联大文理学院要召开一个有关北京中轴线丛书的专家研讨会,让我参加。
那天到会的有多位研究北京文化、北京城建、非遗文化和出版行业的专家,还有我和徐晓辉——两个很熟悉东城区和西城区非遗项目的人。北京中轴线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家都很兴奋。出版中轴线丛书更是调动了参加研讨会各位专家的积极性,那天研讨会开的很热烈,最后说到丛书的名字,专家说了多个策划方案,一时难以达到共识。我提议叫“北京中轴线行典”,文旅融合,让文化在行走中深入人心。中国有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编写出版的是最具权威性的介绍北京中轴线的丛书,自然要称为典籍。参会人员当时也都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提议报给领导和有关专家定夺。一年后,当这套丛书正式进入编写程序时,名称更为齐整,叫《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把“行”改为“游”,词义更加明确,而且保留的“典”这个字,使这套丛书的权威性得到彰显。只不过,当出版社开始组织作者撰稿时,写非物质文物遗产的这本书,并没有找我。他们最初邀请的那位作者后来因为写作上的难度没有签约,这才找到我。
要说写一本跟北京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书,可能真的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

我是文化馆工作人员中最早一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开始到今天,一直在从事这项工作。我筹备挂牌了北京市第一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了第一家区级非遗博物馆,组建了北京第一个非遗人才联盟。中轴线上的众多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我都很熟悉。
我前些年出版的《前门和前门的传说》一书,写的就是中轴线上的故事。我编导的《摔出一片天》等几部原创话剧,也都和北京中轴线紧密相关。
从事非遗工作,有创作能力。这是“硬件”。
要说“软件”,那就更多了。
我出生在北京前门外的天桥。小时候最初读的书,都是在前门大街上的新华书店买的。当年这条街上从天桥到大栅栏,有4家新华书店,还有一家中国书店,每到星期天,我几乎都是在书店里过的。很多生活用品,都去前门大街和大栅栏里的商店里去买。好吃的,也是到前门大街上去找。当时珠市口西南,有一家卖天津包子的津风包子铺,用大屉蒸的包子,一个竹屉有好几斤包子,包子味儿特好。我12岁生日那天,我妈给我了5块钱,我到津风包子铺端了两屉包子,和全家人一起分享。后来我调动工作到磁器口那里的原崇文区文化馆当创作员,住在太平街的中央芭蕾舞团,每天早晨上班时,只要时间来得及,我都会从鲜鱼口里绕一下,到天兴居喝一碗炒肝。
2008年,重新修缮后的前门大街开街,2009年,鲜鱼口开市。在街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宣传,都是我组织的。2010年后,几届前门历史文化节的文化活动,我都参与了策划和撰稿。2012年中轴诗会,我们组织著名诗人和作家创作了一批与北京中轴线有关的诗歌,邀请了瞿弦和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在前门箭楼上进行表演,盛况空前。
我在北京中轴线上行走的足迹还有很多,这里是挂一漏万。当收到让我撰写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邀约时,真是既兴奋又觉得义不容辞。这本书如果让别人来写,真有些意难平。最终落到我的手上,也算是天作之合。

中轴线虽然已经是生活中很熟悉的地方,真要拿起笔来书写,感觉还是有很多神秘的地方需要梳理。
《周礼·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中轴线,乃至整个北京古城,之所以至今仍被人们所赞美,正是在于它们会集了四者之美。“工有巧”的故事自然是《技艺》这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书中所要写的内容。
中轴线美冠天下,构筑起了整条中轴线上的人文、物件与风俗等奇门绝技。这些奇门绝技,有些留存在史书典籍中,有些流传在民间传说里,藏量巨大,广博无边。拾取它们,好似大洋拾贝,虽然艰辛,却也乐趣无穷。幸运的是,在我书写本书的时候,众多的“工有巧”已经被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活态传承。即使历经百年,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触摸、品味和赏玩这些奇门绝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社区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模式,它可大可小,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和内容 。一般在城市中,社区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市、区和街道。”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其间贯穿了众多社区。这里有众多文化场所,汇集了很多老字号,手工艺者,是一座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大家看看这本书的目录,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看到觉得很熟悉的面孔。
北京是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精神之根,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活力和灵魂。文化建设最终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直接体现为整个城市的竞争力。没有特色的社区文化缺乏持久的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市和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注入的则是一支强心剂。
中轴线上历史遗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鳞次栉比。为了让读者更方便、更惬意地赏读中轴线上仍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我从几个重要路段入手,并按照区域,对中轴线上涉及的项目进行了分段,由南向北,一路展陈。其中,天桥、前门、故宫和鼓楼,是入选项目较多的地段。

本书中还特别介绍了两种精绝的声音:老北京叫卖和北京鸽哨。
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是钟鼓楼,当年,全城的人都能听到钟鼓楼报时的声音。当然,要是在城市的南边,远一点的地方,从这里发出的声音可能就听不大清楚了。但是,在北京城市的上空,还有一种声音,它无处不在,这就是鸽哨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鸽子远去了,可它留在空中的声音仍回旋在你的脑海,久久不去,让你的灵魂直上九霄。钟鼓楼的身影和鸽子发出的哨音,是人们心中最深刻的老北京城印象。
这是北京城的声音,也是天地间的回响。这种入骨的记忆,流动在城市的肌理间,游走在身体的血液中。


书写中轴线,是对我们曾经拥有的一种品质生活的重新认知。我介绍《技艺》——中轴线上的非遗故事,也是一种声音。所有热爱北京这座城市的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北京故事,讲述中国故事,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北京中轴线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技艺》出版后,2023年我组织了“前门的传说小小传承人大赛”,让更多青少年加入到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的队伍中来。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025年,我们非遗协会将组织开展“北京中轴线传说小小传承人展演”,把北京中轴线的非遗故事一直讲下去。我是北京中轴线非遗故事的传承者,更要做好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的行动者。

来源:北京号
作者:杨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