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一线观察:从“谈农色变”到“争相学农”,原因何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1:15:00    

吉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内页,采用可食用的“蘑菇纸”制作而成;南京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面藏着一枚“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真实可播种……今年,不少“农”味十足的录取通知书,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其实,农业院校受关注的不只是录取通知书,还有报考热度持续升温的涉农专业。据中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该校农学类专业生源质量逐年提升,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在多个省份录取最低分反超传统热门专业。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在本科扩大招生规模后仍能一次性超计划完成,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近几年年均增长近20%。

从报考数据看,过去,“谈农色变”是很多学生的心态,对涉农专业避之唯恐不及,导致农业院校经常“招不满”。如今,大家“争相学农”,农学类专业受欢迎,院校甚至“招不完”。

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时代在变,农业也在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持续推进,今天的农业早就打破传统观念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不仅成为与各类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学科,而且延伸出众多细分产业与全新业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院校在录取通知书上玩创意,也是在用科研“炫技”展现农业发展趋势与广阔天地。比如,南京农大的水稻种子由该校万建民院士团队从试验田的万份株系中选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研发出“蘑菇纸”的吉林农大李玉院士团队,更是用一系列科研成果助力多地建立食用菌支柱产业。

学农业、干农业,不仅就业优势明显,而且前景十分广阔。国家层面明确鼓励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提出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育种、农业碳汇、预制菜装备等细分赛道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也创造出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农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及时跟进跨学科、智能化等趋势,从学科设置、专业布局、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综合素质更符合人力资源需求。从中国农业大学的伴侣动物科学专业到云南农业大学的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山东农业大学新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到华中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人工智能+”等,充分彰显农业教育不断打破壁垒,顺应市场需求,打开多元的职业通道。

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农业与乡村当作自己的“诗和远方”。如何让农业和青年彼此成就?这是“农”味录取通知书引起热议之后,最应该答好的问题。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