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从传统到创新的城市精神!周建平解读“羊城八景”千年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14:04:00    

羊城古郡,文脉悠长。从宋代肇始,“羊城八景”的评选便成为广州独特的文化传统,每个时代的八景都烙印着深刻的羊城记忆。这一历久弥新的城市文化品牌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八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在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期间又将展现何种传播价值?

8月9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59讲“我们都是湾区人”系列邀请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为现场听众深入剖析“羊城八景”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呈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广州城市发展画卷。

八景变迁见证城市发展

“每一时期的‘羊城八景’都是当时广州城市形态、内涵与精神的生动写照。”周建平系统梳理了宋、元、明、清至近现代羊城八景的演变脉络。他介绍,宋代首次确立“羊城八景”传统,以珠江水域和远郊自然景观为核心,“扶胥浴日”“珠江秋月”等景观见证了广州作为海上贸易枢纽的繁荣,凸显“以水为美”的格局;元代延续宋代四景,新增“白云晚望”“粤台秋月”等,体现“云山珠水”的郊野审美;明代转向城内及近郊人文景观,“药洲春晓”“荔湾渔唱”等反映城区扩张与市井生活兴起;清代八景融合历史传说与城市地标,“镇海层楼”“琶洲砥柱”等兼顾城内外景观,神话传说与实用地标并存。

周建平分析,从宋代的“水域主导”到明代的“市井聚焦”,羊城八景的变迁始终与广州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其中宋代“光孝菩提”(光孝寺)、清代“镇海层楼”(今广州博物馆)等景观至今留存,而“菊湖云影”“琪林苏井”等则随时代变迁消失,仅存地名,成为城市的独特记忆。

近现代八景评选的演进之路

进入近现代,羊城八景的评选更成为广州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映射。周建平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评选历程:1963年,羊城晚报发起新中国首次评选,“红陵旭日”“双桥烟雨”等将自然景观与革命纪念地、建设成果结合,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1986年评选转向改革开放初期的务实导向,“黄埔云樯”“流花玉宇”等纳入港口、商圈等经济符号,体现广州向经济建设的转型;2002年配合“三年一中变”政策,迎接亚运,“天河飘绢”“五环晨曦”等现代地标凸显“东进”战略;2011年的后亚运时代评选,以“塔耀新城”“湿地唱晚”构建“四新四旧”结构,强调生态与科技协同。

周建平表示,近现代评选标准从自然意趣、人文内涵,逐步拓展为大众性、历史性、创新性的多维平衡。这一转变不仅是景观的更迭,更是广州从政治叙事到经济建设,再到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的理念升级。

2025新八景:多维平衡勾勒新时代广州

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活动是广州市为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进一步推介文旅资源而举办的大型文化盛事。8月3日晚,2025年“羊城八景”正式揭晓,分别为塔映花城、云山叠翠、越秀风华、荔湾胜境、南沙旭日、黄埔云帆、欢乐长隆、流溪烟渚。

此次评选采用“线上投票+市民参与+专家评审”方式,收到1378.8万张选票,创历史新高。周建平重点解读了此次评选的创新之处,指出2025年八景评选首次明确提出并实践了“六大平衡”标准:地域空间覆盖全城,兼顾老城根脉与新城地标;类型主题融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现代风貌与市井气息;时间维度串联历史古迹、近现代变迁与未来规划;功能体验涵盖观光、文化、休闲等多元场景;保护发展实现遗迹保护与生态维护、旧改创新的协同;大众小众平衡既包含知名地标建筑,也挖掘新兴网红点与城市多元角落。

周建平强调,羊城八景的千年变迁,本质是广州“开放、务实、创新”精神的延续。从宋代海上丝路的包容,到近现代商贸的活力,再到当代生态与科技的协同,八景始终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形象塑造的符号。读懂羊城八景,便读懂了广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左朗辰 方嘉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 戴雪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