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开展,其中改会风是明确要求。但调研发现,实际工作中仍有一种“预制会”现象,以隐蔽的方式,消解着会议价值。
所谓“预制会”,顾名思义,就是流程复制、模板化运作、照念发言稿而缺乏现场互动的会。一些调研会,把提前准备好的材料读一读,重点的问答环节却以“会后再说”告终;一些研讨会,照本宣科、有研无讨,缺少思想的碰撞;一些工作部署会,内容同质化,针对性不强。
很显然,“预制会”最大的特征就是,会还没开,要讲些什么已知道个大概。此类会议,看似程序严密、流程合理,其实既无决策所需的“信息干货”,更缺直面问题的“思想佐料”,就像一盘冷掉的预制菜,程序完整却食之无味,形式合规却缺少内容。
怎样开会不是小事,折射党风政风。
开会,就要开出问题意识,开出信息增量。“预制会”看似标准,实则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佳。这样的会议,目的能达到吗?作出的部署,能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吗?恐怕要画上一个问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预制会”,不仅“浪费”了会场内的时间,还会“侵占”会场外的时间。现实中,不管是大会小会,一旦讲话稿成了必备品,就得经历一番“打磨”。而对一些领导干部来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怎么说”上,自然就腾不出足够精力去落实“怎么做”。
把功夫用在“预制”外,有的地方强调,“口头汇报能说清的,不用费时费力制作PPT、小视频”;有的地方建立“会议效能评估体系”,让会议真正服务于工作。在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的背景下,不让会议形式主义,消耗干部精力,不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循环中,陷入会议空转,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方法,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毕竟,一场会开得好不好,真正的评价标准,从来不在会议的流程有多规范、话讲得有多漂亮,而在群众舒展的眉头与发自内心的掌声中。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评论员 张兆友)
责任编辑:赵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