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行走的课堂”赋能幼儿成长 | 丹徒全域社会实践资源库激活学前教育“本土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49:00    

在丹徒区的教育版图上,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桑树试验田中,好奇的小手触碰着一片片嫩叶;非遗工坊内,专注的眼神追随着百年醋艺的流转……这些鲜活的教学实践,源自丹徒区创新构建的学前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库。近年来,该区系统性整合全域资源,打造出集“红色铸魂、科技启智、自然润心、文化塑根”于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让学前教育真正扎根乡土、浸润童心。

全域统筹:从资源碎片化到课程主题化。在“全域协同育人”理念驱动下,丹徒区教育局联合多方资源,通过实地调研、分级评估,构建起动态资源库。

红色教育矩阵,串联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等9处历史革命遗迹,创建可以沉浸式体验的“红色体验馆”“革命主题公园”等,将红色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红色基因在游戏中传承和发扬。

科教融合网络,对接江苏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共建“蚕桑生命观察站”“飞行原理实验室”等科教空间,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幼儿科学启蒙资源。

生态教育图谱,绘制十里长山植物认知地图,设立江豚湾“微笑观测点”,开发“江南运河”系列课程,构建起“山-江-河”立体生态教育体系。

非遗传承链条,联动恒顺醋坊等7家百年老字号,创新“非遗大师工作坊+幼儿实践课堂”双轨模式,年开展传统技艺体验活动10余场次。

机制创新:从简单参与到深度育人。在资源转化过程中,丹徒区建立起“协同”机制:教育专家指导课程设计、属地单位提供实践保障。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的“宝幼红色课堂”,已形成“你好,小红星”完整课程链,整理汇编成《亲红色文化课程案例集》。

未来展望:让每寸土地都成为育人沃土。丹徒区教育局将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将幼儿园研学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下一步将重点培育20个精品实践基地,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幼儿认知家乡的窗口。目前,该区幼儿园年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超50场次,惠及幼儿5000余人次。

这场教育变革诠释着“儿童友好城市”的深层内涵——当革命遗址成为红色课堂、高校实验室变身科学乐园、非遗工坊化作文化传承基地,学前教育正在丹徒大地上书写着“润物无声”的育人诗篇。(镇江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