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厉害了!给血管装个“导航仪”,PICC置管不再走弯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5:14:00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5月6日讯(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黄浩) 近日,厦大翔安医院传来好消息:医院引入磁导航3CG尖端定位系统,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3CG磁导航PICC置管术。此次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该院静脉治疗领域正式迈入“智能精准导航”时代,为血管条件复杂、需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搭建起了一条更安全、高效、精准的生命通道。

和传统PICC置管相比

现在导管移动轨迹“一览无余”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患者进行长期输液、化疗以及营养支持的重要渠道。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时,将导管准确送至理想位置至关重要,其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处于上腔静脉(SVC)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点(CAJ)。输液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是保障输液安全的必要前提。然而,传统置管后依赖X线定位,存在诸多弊端,如辐射暴露风险、定位偏差、反复异位调管导致导管感染及血栓风险增加,以及导管使用存在滞后性等问题。

为攻克这些难题,该院引入磁导航3CG尖端定位系统这一创新技术。该技术借助磁导航系统实时追踪导管尖端位置,同时融合心电信号(ECG)与超声影像,能够同步精准确认导管抵达上腔静脉的准确位置。整个过程仿佛为静脉导管安装了“GPS”定位系统,置管人员可实时监测导管路径,一旦出现偏差便能及时预警并指导调整,显著降低了导管异位和移位的发生率,为血管条件复杂、异位风险高的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高效的置管方案。

相较于传统PICC置管方法,3CG磁导航技术优势显著。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术中实时导航及精准尖端定位能力,让临床医护人员能清晰掌握导管在血管内的移动轨迹,获取导管尖端方向与位置的精确信息。当导管行进路线出现偏离时,该技术可及时指导操作者进行调整,大幅提升置管精准度,缩短置管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此外,该技术全程无辐射暴露,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为他们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3CG磁导航精准置管

极大减轻肿瘤患者痛苦

61岁的郑叔叔(化名)是一位长期卧床的肺恶性肿瘤患者,双肺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右侧胸膜也出现多发转移瘤,病情进展迅速,置管难度极大。若导管尖端位置不当,还需反复调管,这不仅会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风险,还会降低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面对这一棘手状况,传统PICC置管技术已难以满足需求。

厦大翔安医院静疗护理团队与肿瘤科医护人员紧密协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估后,为其定制了个性化的3CG磁导航PICC置管方案。当日,在先进的3CG磁导航设备配合下,副护士长张丽琴密切关注导管的行经路线与波形变化,凭借精湛的技术,精准无误地将导管送至最佳的上腔静脉与心房交界处(CAJ位置)。随后的X线胸片比对结果显示,导管路径及尖端位置均处于理想状态。高效、精准的操作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跑断腿”到“躺着搞定”

改写静脉治疗规则

厦大翔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姜洋介绍,这项技术应用之前,像郑叔叔(化名)这样的患者,从置管到通过拍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往往需要在“置管室-影像诊断科-病房”之间来回奔波,整个过程耗时近2小时。一旦出现导管异位,调整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会大幅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磁导航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可视化,不仅能更精准地实时定位导管尖端在体内的位置,有效缩短定位时间、提升精准度,还大幅降低了患者的放射线暴露,让静脉置管全过程更加精准、安全,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据了解,长期以来,厦大翔安医院始终将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推动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工作,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开展腔内心电定位、骨髓腔内输液等多项护理新技术,全方位满足患者的静脉治疗需求。

未来,医院护理专科团队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加快技术革新步伐,深化专科护理技术创新。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护理效率与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海峡导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