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钱学森电影演员表(《钱学森》剧情介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9 09:51:29    

2011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劳苦功高”的著名科学家,缅怀钱学森默默无闻、拼搏奉献的精神,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事迹之后,张建亚导演拍摄了一部陈坤、张雨绮主演的电影《钱学森》,力求真实还原出钱学森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也是祖国的科学发展之路。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钱学森作为科学界的突出人才,他的人生见证了祖国的崛起和腾飞,而他作为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将满腔热血投入到祖国大的建设中,但因为他在美国科学界的杰出地位,在归国前曾受到了美国的诸多不平等待遇,他能够顺利归国不仅仅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央对于科学人才的重视和帮助,而他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一直默默无闻地奋斗在科研管理的一线上,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凝聚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教育为本,钻研学术

尽管《钱学森》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但它没有从钱老的童年讲起,而是以妻子蒋英和他的结合开始讲起,其实钱老的一生和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老家杭州有一座钱氏宗祠,始建于公元970年,建设者是钱学森的祖先吴越王钱俶的母舅吴延爽,祠堂上有这样一段话“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其中的兴学育才指的就是人才教育战略。



钱家始终秉承先祖教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让中国崛起的唯一途径。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曾经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一职,因此钱均夫一直重视子女教育,同时关注国家强盛之路,他一度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应该主抓实业,因此希望钱学森能够学一门有用的学科,将来切实地参与祖国建设。



钱学森从小在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让他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陪伴了他的一生,甚至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以后,也丝毫没有因琐事过多而有所改变。他看似孤僻的性格与他热爱读书有关,这可能是那个年代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养,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莫过于此。

钱学森从小聪慧机敏,他一直苦苦思索国家崛起之路,他以全年级第三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铁路专业就是秉承了父亲“实业救国”的意志,但是一场空袭改变了他的志向,日军轰炸机和歼击机不仅能击落我国10架飞机,还摧毁了刚从英国运到的100架未组装完成的飞机,这对于空军力量原本孱弱的我国无异于雪上加霜,正是这起战争让钱学森认识到航空专业的重要性,并将一生投入到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作中,并深远影响着我们航空事业的发展。



庚子赔款起源于义和团运动,由于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庚子条约赔偿战胜国白银,而美国实际获得的总赔款是提出的索赔金额的两倍,所以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将部分赔款返还给中国,用于培养一批在美国接受教育,能够影响未来国家发展的领袖,其实质仍然是在思想上对中国领袖进行控制,尽管如此,很多获得奖学金的人才却真正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第一批奖学金获得者就有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者秉志、气象学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胡适等,钱学森是他们那一批中唯一一位学习航空专业的学生,可以说身负重任。

归心似箭,报效祖国

影片没有展示钱学森在国外刻苦学习的真实场景,但毋庸置疑他不光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类拔萃,更是获得了航空界权威、导师冯·卡门的喜爱,冯·卡门一直将他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因为犹太裔身份,冯·卡门其实也长期有国难回,所以对于有着同样经历的钱学森来说,他既想让爱徒报效祖国,又有万分不舍,根据蒋英的回忆,冯·卡门把钱学森当成自己的儿子,钱学森也极其崇拜卡门,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影片中当钱学森决意回国向导师告别时,冯·卡门说“钱,我们不会再见面了,这算是最后的告别吧,你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了”,其实在冯·卡门的亲笔信中,他写道“钱,我们不久就会再见面”,由此可见卡门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可惜天不遂人愿,自他们分别之后直到卡门去世,钱学森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位和蔼可亲的恩师,而钱对于国际科学界的贡献也达到了比肩恩师的程度,这也算是对恩师教诲的最好传承了。



在当时,每位在海外求学的游子心中都有一个最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尽快掌握到所学的知识,回国将毕生所学投入到国家建设中,钱学森因为专业的特殊性,美国方面一直进行阻挠,当时的国防次长曾经坦然“钱的价值太大了,他能顶上美国的五个师”,因此对钱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软禁,并且禁止他在从事相关研究。



但是中国人始终有种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他没有因为阻挠而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而是每天兢兢业业地编写一本书《工业控制论》,通过系统研究的方法阐述科学研究,这本书不仅在他回国后指导着各项试验的顺利进行,还成为我国航空专业的基础教材,由此看出世上没有白吃的苦,钱每天的努力都成为日后学以致用的宝典。

作为归国人员,钱带回的不光是宝贵的知识,还有先进的经验,影片中出现钱学森给各位将军讲课的画面,这体现出他的专业性。当时党中央决心先建设飞机在建设导弹,而钱学森则提出应该先建设导弹在建设飞机,因为导弹的研发并不比飞机难,并且进可攻退可守,是国防实力的最重要体现,当时也给将军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方面的知识,获得了极大的好评,由此看出知识的重要性。



国家领导人对于科学人才的重视和支持

钱学森就是典型的国家重视案例,《钱学森》中用了很大篇幅讲解美国对于钱学森归国的阻挠,但是钱学森最终还是回来了,这是因为他在严密监视下仍然将一封信件寄到了陈叔通手中,并且得到了周总理的批示,在当时的日内瓦会议上进行了信件出示,让抵赖的美国大使无言以对,尽管日内瓦会议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总理说“这次会议换回了一个钱学森也值了”。

在钱学森回国后,组织上对他非常重视,在参观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时,时任校长的陈赓大将亲自从北京飞往哈尔滨,只为得到影片中的一句话“中国人能不能造导弹?”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少个脑子,当然能造出来了”,而实践证明,中国人不仅能造出来,而且还比美国人造的快、造的好!



在人力、物力匮乏的当时,钱学森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抽调当时的科研精英,还有大量的财力支持,为的就是要尽快完成导弹的研制工作,于是他参与了1956年-1967的《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以及1965年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俗称八年四弹,每枚导弹射程翻倍),最后一枚为洲际导弹就是影片开头发射成功让钱学森露出满意笑容的东风5号洲际导弹,也是规划方案后的最重要成果。



党中央始终重视科学家,在毛主席的一次晚宴上,他特意把钱学森安置在最为重要的右手座位上,并且开玩笑地说“要上天,必须要找钱学森”,而按照钱老的生前录像所说,他基本上每周都要找毛主席汇报一次工作,由此可见党中央对于导弹和核弹的重视工作,毫不夸张地说,钱学森的归来让中国核弹研制工作提前了很多年,甚至推动我国的航空事业至少提前了20年,而据当时的科研人员回忆,他当时竟然还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致歉过,“本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前四位拥有核弹的国家,没想到却让日本超过了,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我心中有愧”,钱老对于自我的严格要求可见一斑。



影片中,东风洲际导弹在1980年试射成功,比原计划晚了8年,这里面有广为人知的原因,但当时周总理特意设立安保部保障钱学森的安全,指挥部就设在钱老的公寓,因此保全了这位引领中国航空业发展的指挥者,而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度点明科技的力量,指引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前赴后继。

家庭的默默无私支持和帮助

蒋英家与钱学森家是世交,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曾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因此从小就培养蒋英的琴棋书画,蒋英对于音乐的爱好让她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深造,而钱学森从中学时就深爱音乐,对于音乐的爱好成为他俩感情的纽带,钱老在影片结尾处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有文化、艺术和音乐”。



当蒋英以女高音歌唱家在影片开头出现时,迎接她的是无限可能的未来,她在上海接到过无数的邀约,前途无限。可是从小就和钱学森相识的蒋英,因为钱学森有些木讷的表白“跟我回美国吧”,竟然义无反顾地答应了他的求婚请求,这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真实的一种情感流露。

据蒋英介绍,钱学森父亲从小很喜欢她,甚至和蒋百里要求收蒋英为干女儿,蒋英也在钱家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8岁的年龄差让当时的蒋英并没有对钱学森有什么好感,反而是1947年的这次见面促成了他们的结合,这里面有缘分,当然也与音乐有关。当时有很多人给钱学森介绍对象,他都没有看好,唯独爱上了这位从小与音乐为伴的姑娘,而钱老的毕生爱好就是音乐,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有多么完美地融合。



钱学森的生活相当枯燥,每天除了上班工作就是下班看书,活泼开朗的蒋英如影片中那样有嘹亮高远的歌声征服了钱学森大部分的同事,这是真实而生动的,蒋英为了钱学森放弃了前途美好的歌唱事业,做起了夫唱妇随的“家庭主妇”,甚至在5年软禁期间默默地陪伴他,这份真爱令人动容。

在“两弹一星”授勋时,钱学森专门对夫人进行了感谢“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不会有今天”,话语朴实却表现了他们几十年真实的感情,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影片的结尾处更是一种艺术的升华,钱学森向蒋英道歉“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又聪明,你应该成为大家”,而蒋英的回答是“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整部《钱学森》一气呵成,跌宕起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不为大部分人所了解的钱学森,由于工作性质需要保密的原因,他正如国庆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张译扮演的科研工作者一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把一生所学、所爱奉献给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今天我们回头来看他的故事,浓缩的不仅是建国以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史,正是因为有无数的钱学森们,才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