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都”,一群年轻的科技探索者正以智慧与担当,为生态治理注入青春动能。近日,深圳市翠园中学科创工坊社团的“浮植智控”项目引发关注——这群平均年龄不足17岁的高中生,通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治水系统,让科技与生态的双向奔赴照进现实。

作品展示
项目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项目负责人、高二学生陈蔚翔回忆道:“假期路过乡镇,满河道的水葫芦像绿色地毯,散发的臭味让人难以靠近。”经过调研,团队发现水葫芦作为外来物种,在我国南方水域肆意繁殖,不仅堵塞航道、威胁鱼类生存,传统治理手段还存在成本高、易反复等难题。“能不能用科技让治理更聪明?”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专家的指导下,这群平均年龄不足17岁的少年,历经一年时间,研发出集“监测-识别-干预-收集”于一体的浮植智控系统。“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少年也能为世界性生态难题贡献中国智慧。”陈蔚翔坚定地说。

作品展示
高一学生宋铭杨展示了系统的神奇之处。搭载AI视觉传感器的监测船如同“水上巡警”,借助高清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区分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并利用北斗定位系统锁定生长区域;耙形旋转切割器化身“生态剪刀”,高效处理水生植物;太阳能驱动的收集舱负责收纳,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平台,形成完整的“识别-处理-分析”闭环。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采用光伏供电,绿色环保。经测算,其单日作业效率相当于十多名人工打捞员,大幅降低了治理成本。
高二学生贺子泰、黄浩然与高一学生陈惠宇分享了实地测试的经验。项目组先后在校园、洪湖公园、村民鱼塘等水域进行测试,每一次测试都是对技术的考验与改进。“在解决设备吃水深度、载重、稳定性等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对科技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表示,科技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深圳翠园中学科创团队合影
“浮植智控”项目的成功,是翠园中学“立体化科创教育体系”的生动实践。据科创工坊指导老师张杰介绍,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专利孵化、赛事锤炼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创新思维。此前,该校多个科创项目已在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部分项目更是实现了成果转化。其中,“智安适假肢接受腔”于2025年入选深圳市“鲲鹏项目”计划,未来将获得项目补贴支持。
目前,“浮植智控”项目已申请了国家专利,准备与环保公司合作,计划在更多河道水塘及农村区域推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曾对我们说:“青少年用科技回应生态挑战,展现了新时代的创新担当。”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群高中生正以“科技+生态”的实践,为国家青山绿水的建设书写青春注脚。
文|刘伟图|深圳市翠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