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图品宁夏|镜纳山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2:40:00    

宁夏这片土地上,从不缺追逐光影的人,但能以镜头为笔,将宁夏的山河魂魄镌刻成永恒的,刘宪忱当属其中非常执着的一位。

年逾七旬的刘宪忱,与这片土地的光影羁绊,已跨越半个多世纪。上世纪70年代末,摄影还是稀缺艺术,他便在原宁夏农业展览馆拿起相机,成为一名专职摄影师。从最初记录农业发展的纪实影像,到后来深耕风光摄影领域,他的镜头始终没有离开过宁夏的山川大地——贺兰山的岩层褶皱里藏着亿万年的时光密码,他蹲守数日捕捉晨曦穿透云雾洒在山脊的瞬间;黄河岸边的芦苇荡随季节更迭变换色彩,他追着四季的脚步,记录下霜雪、青绿与金黄的交替;沙坡头的沙丘在风的雕琢下形态万千,他顶着烈日与风沙,等待光影将沙丘的曲线勾勒出最动人的轮廓。

刘宪忱的镜头里,从来没有“随手拍”的风景。为了让二维的照片生出立体的生命力,他的摄影包里永远装着相机、三脚架、滤光镜、减光镜等。他认为在风光摄影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辅助配件,用摄影师的视角去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中具有画面感、故事性或美感的元素,即使是平凡场景也能从中提炼出值得拍摄的内容。

在彩色摄影占据主流的当下,刘宪忱依然执着于黑白影像的创作。他镜头里的西夏陵,褪去了色彩的干扰,只剩下黑、白、灰的层次——陵塔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肃穆庄重,地面的碎石在光影下呈现出粗糙的质感,线条与明暗的交织将古迹的沧桑与厚重娓娓道来。“黑白能剥离浮华,让观众专注于光影本身。”刘宪忱说,有一次展出黑白版的贺兰山照片,一位观众驻足良久后告诉他:“看着照片里的山岩纹路,好像能听到风吹过山谷的声音。”这便是他追求的“画面叙事”——不用色彩,只用光影,让山川自己“说话”。

如今,刘宪忱依然保持着记录宁夏美的习惯,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宁夏大地某个角落,作品不仅多次在全国摄影展中获奖,更成为外界认识宁夏的“视觉名片”。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还如此执着?”他笑着说:“宁夏的美,我一辈子都拍不完。”(新消息报记者 季正)

西夏陵。

三青簪。

光缚苍龙。

春山溪谷。

马鞍私语。

云系山巅。

刘宪忱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德国FLM三脚架形象大使 2024年度香港首届金像奖得主 中国风光摄影百强摄影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