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精打细算的我和锦衣玉食的“毛孩子”:解码3000亿宠物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06:54:00    

■主持人: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张伊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主任

曹祎遐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伊娜

曹祎遐

主持人:当前,“它经济”持续升温,折射出公众日益增长的养宠需求。《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中国宠物市场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如何解码宠物经济崛起背后的消费逻辑?

张伊娜:首先,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人们对宠物依赖加深。结婚率下降、独居人口增加,对许多人来说,宠物成为他们重要的情感陪伴对象,为单调的生活增添温暖与乐趣,这种情感刚需使得他们愿意为宠物投入大量金钱,从优质的宠物食品、舒适的居住环境到各类宠物玩具等,只为给宠物更好的生活,也满足自身情感需求。

其次,宠物消费也体现出“悦己经济”与“身份表达”的双重属性。主人通过为宠物购买设计感服饰、定制化服务或拍摄写真,实则是在进行自我情感价值和审美偏好的对外传递。社交媒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现象。

因此,对更多的年轻人而言,宠物的“情感价值”已具象化为“可度量、可增值的情感资产”。宠物不再仅仅是陪伴者,更是主人“文化品味与社交身份”的符号载体。养宠行为本身成为一种情感文化资本,主人通过为宠物购置高端食品、定制化服务,如宠物SPA、行为训练等,实现“情感资本的物质化表达”。在社交媒体上“晒宠物”,凭借宠物独特的 “人设”,构建个人社交形象,吸引同圈层群体关注,进而将情感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形成情感投入到社交资本积累再到消费意愿提升的闭环。

曹祎遐:宠物经济崛起首要的驱动力源于其提供的情感价值。动物伴侣,尤其是猫狗等,凭借其“萌”与“可爱”的特质,天然具有激发人类呵护欲与愉悦感的能力。对于身处快节奏、高压社会环境中的年轻人而言,宠物提供的无条件的陪伴与忠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寄托与心理慰藉,甚至被视为“情感刚需”,宠物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本质性提升。当宠物的角色从“动物伙伴”转变为“家人”,消费逻辑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跃迁。这种情感定位直接引发了消费升级,消费者愿意为宠物的健康、快乐和生活品质投入更多预算,追求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更具互动性的产品和服务,如为宠物购置服饰、寝具、玩具,乃至为其安排专业摄影、美容护理、高端定制零食等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这类消费行为,本质上是消费者为获取和维系这份独特的情感陪伴价值而支付溢价。

除传统的猫狗外,消费者需求也从萌、可爱向丑、萌、贱、怪的多样化趋势演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饲养寄居蟹、守宫、蛇、昆虫等非传统类目宠物。这不仅是出于猎奇心理,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年轻消费群体强烈的个性化表达与身份认同需求。这种多元化需求直接催生了众多细分市场,例如为爬宠定制的恒温饲养箱、为节肢动物特制的营养基质与栖息环境、为鸟类设计的丰容玩具等小众品类消费持续增长。“它经济”精准地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情感慰藉、个性表达和高质量陪伴的深层需求。宠物提供的“萌”“可爱”等情感价值,以及饲养多样化宠物带来的独特体验,共同构成了强大的消费动能,驱动市场持续扩容和升级。

作为宠物友好型商圈,蟠龙天地打造的萌宠乐园吸引了市民游客带着“毛孩子”前来游玩体验。本报记者 袁婧摄

主持人:近年来,宠物经济与文旅、餐饮等行业的联动也愈发紧密。带猫咪看人文大展、带狗狗喝“爪布奇诺”……已成为城市生活里一道道亮眼的风景。宠物经济将如何催生“长尾市场”,激发消费新动能?

张伊娜:所谓“长尾市场”,是指在主流需求之外,大量细分、小众的需求通过平台化和场景延伸得以满足,共同构成规模可观的经济形态。宠物经济正是典型代表。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奇喵夜”活动,不仅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受众边界,也创造了“人宠共娱”的新场景。同样,越来越多咖啡馆、餐厅打出“宠物友好”标签,提供宠物专属菜单、休息区及社交活动,实质是将宠物作为新的消费决策单元纳入商业逻辑。

这类跨界联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精准捕捉到当代消费者对“陪伴即体验”的需求。宠物经济正在重构“家庭单位”的消费定义。不再局限于“为人服务”,而是扩展至“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服务”,这一转变极大拓展了市场边界与服务创新空间,成为提振整体消费的新引擎。主人希望与宠物共同参与生活仪式,无论是逛街、旅行还是用餐,宠物的在场提升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和情感满意度,进而提高了复购率和品牌忠诚度。

曹祎遐:宠物经济的持续扩张,正在从基础的商品消费向更深层的服务体验和情感链接延伸,它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现代生活中的“陪伴”价值,将“孤独经济”背景下的个体情感需求,转化为一系列创新业态和跨行业融合的动力。从传统消费模式向体验式、互动性服务消费拓展,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大于情绪成本的情绪价值,获得正向的情绪收益,这是驱动消费者愿意为宠物购买各类服务、追求更高互动质量的根本原因。此外,技术赋能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个性化可能,如智能宠物设备品牌小佩针对宠物饮食、清洁、健康监测等多场景需求推出各类产品,这些创新将需求颗粒度不断细化,使“长尾”变得更长、更丰富。

宠物经济也通过产业的融合创造复合价值。宠物友好主题酒店、人宠共享套餐、宠物保险、宠物托运服务等产品通过提升人宠互动的质量,将简单的“携带”变为高质量的“共度时光”,极大提升了消费的附加值和情绪收益。与此同时,国产宠物品牌乘风而上,在研发、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并迅速占领细分市场,从智能用品到功能性食品,供给端的繁荣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意愿的释放。

宠物经济催生的长尾市场和新消费赛道,本质是一场由情感需求驱动、以提升情绪收益为目标、通过技术赋能和产业融合来实现的供给侧革命。它不再局限于喂养,而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共同生活”展开,从而激发了从产品到服务、从基础到高端的全链条创新,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持续且多元的增长动力。

主持人:随着宠物数量持续增长,如何平衡养宠自由与公共秩序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探索“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推出多项政策。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养宠管理精细化水平,共建人宠和谐的“宠物友好”生态?

张伊娜:能否实现对宠物的科学管理、友好善待,已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和人文温度的重要指标。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并通过多项政策与设施优化提升人宠共处的和谐度。进一步提升养宠管理精细化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完善法律与规范体系。上海目前已实施《养犬管理条例》,但对猫、异宠等管理仍缺乏系统规范。应推动覆盖多物种的宠物管理立法,明确饲养责任、登记要求与行为准则。其次应强化技术赋能与智慧管理。推广电子标识(如宠物芯片)与统一数据库,实现宠物身份可追溯、疫苗信息可查询。同时,可开发城市级养宠服务App,整合登记、防疫、寻宠、便民服务等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空间布局方面,可以增加宠物友好区域,如宠物公园、专用活动场,并设置粪便收集设施、清洁用品等,减少人宠冲突。

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宠物友好城市”,并不是一味追求养宠的自由度,而是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人性化的设施供给和有温度的社会共识,实现人、宠物、环境三者的和谐共生。上海如能在这条路上持续探索,将为全球大城市提供重要范例。

曹祎遐:建设“宠物友好型城市”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人宠需求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服务创新、韧性治理与制度保障三者的协同推进。

在服务供给端,着力构建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如在公园、商圈及社区增设宠物厕所,缓解人宠空间冲突;规划宠物乐园等服务性产品,在商业场景中实现人宠共融。这种多样化服务设计,可以从源头满足合理需求,减少因资源短缺引发的行为失范,为人宠和谐创造前置条件。

此外,还需要建立有韧性和弹性的治理模式,整合政府监管、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及市场力量化解行为管理难题,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精细管理,并设置分层活动空间,在尊重“惧宠群体”安全感的同时保障“爱宠群体”的合理权益。

法规与基础设施则构成共建人宠友好生态的坚实保障。法规建设需从被动管控转向主动引导,明确宠物交易、宠物食品、宠物防疫、宠物诊疗等细分领域的禁止性规定与权责边界。基础设施规划则需将宠物友好设施如宠物医院、流浪动物收容所、宠物美容店等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人宠和谐。

养宠管理精细化本质是构建“需求可响应、风险可控制、冲突可调和”的韧性系统。通过服务供给满足合理需求、智慧监管防控秩序风险、法规设施兜底公平底线,方能实现从“人宠共存”向“人宠共生”的质变,使宠物友好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标志性维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