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这场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的国际盛会,不仅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等五项标志性成果,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以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决心与路径。作为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省份,湖北的实践为大会提供了生动的注脚——从无边界智慧课堂到AI校长助理,从数字孪生校园到全域教育数据驾驶舱,一场以“数智”为杠杆的教育结构优化革命正在铺展。
传统教育数字化转型曾长期停留在“工具替代”层面,例如用电子白板替代黑板、用在线题库替代纸质试卷。然而随着逐渐探索,湖北数字教育突破了这一局限,在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学生通过3D打印、车模设计与AI互动课堂,将能源发电原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武汉理工大学推出的“AI校长助理2.0”,依托三大智囊体系实现校园管理的感知、分析与协同调度;华中科技大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校园与虚拟空间深度融合,重构了教学、科研与治理的交互模式。这种变革的本质,是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教育全场景,把数字技术从辅助的“改良工具”升维为重构教育生态的“操作系统”,进而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到个性化智慧教育生态的转变。
数字教育的蓬勃发展中,亦需警惕技术异化的风险。对此,湖北的探索提供了思路:一方面强化伦理规范,将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纳入“国培计划”,累计覆盖80万人次;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向善”,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智能教育平台强调“人机协同”,而非机器主导。这种平衡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数据采集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避免监控式管理;其二,算法设计应嵌入教育规律,如武汉大学“能力图谱”注重学生潜能挖掘而非简单分类;其三,技术应用必须回归育人本质,让数据服务于差异化教学而非分数竞赛。
在武汉举行的这场全球盛会,既是对湖北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当数字技术让知识获取突破时空壁垒、让因材施教成为常态、让教育公平照进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人类认知范式的进化。正如大会展厅中虚实交融的沉浸式课堂所昭示的:数字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技术的托举下,绽放独特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克迅(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