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魏书生简介(教育界一代宗师魏书生的传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8 09:36:55    

前言

为了教育理想,六年时间,魏书生向各级领导提出当教师申请达150多次,其执着和痴迷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978年2月20日这天,对于28岁的魏书生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天,夙原终于得偿了!他按捺不住欢欣之情,写下这样一首诗:

六载夙愿今始偿,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昨日愁何在,

强抑激情喜莫狂。

白日攻读须刻苦,

青春莫负好时光。

我以我心付童心,

笑看花苑迎朝阳。

魏书生名字的由来

1950年,魏书生在河北交河老家刚出生时,是被老人命名为魏贤生的,因为按魏家家谱排下来,魏书生属于“贤”字辈,并且还是“贤”字辈中的长孙。但是来沈阳后,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李忠敏,却把魏贤生这个名字改成了魏书生。家乡的老人对此甚为不满,指示李忠敏把魏书生的名字再改回来。李忠敏是个孝顺儿媳,她不能抗拒长辈的意志;但李忠敏也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她也不想破灭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在她带儿子回乡省亲时,在有家乡人来她家串门时,她也管魏书生叫魏贤生。

但是后来,当魏书生该上小学时,当李忠敏认为儿子已经懂事了,可以有自己自主的选择时,她便把魏书生叫到了面前。她说: “孩子,他们愿意你叫魏贤生,可我想让你叫魏书生,我想让你名字里有‘书’,让你一辈子不离开书,你的意见呢?” 魏书生已经听惯了母亲用商量的口吻与他说话,他也习惯了即使与母亲意见相左,他也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一回,也是这样,并不是为了依顺母亲,而是为了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他对母亲说: “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

1966年至1968年,魏书生去盘锦农村当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两年里,曾无数次有人劝魏书生改个名字。那是一个改名大流行的时代,街道名店铺名城里工厂名,全都被改得红彤彤火辣辣,男女老少们把改名更姓当成了“忠于”和“紧跟”的标志。于是,那些嘴上批判形而上学而行动上“形而上学猖獗”的人们,就来动员魏书生了,他们甚至认为“魏”这个姓氏本身就是革命的姓氏,完全应该再配上个革命的名字。你应该叫魏东魏国魏军呀,他们说,这些名字多好呀。他们又说,你要是不愿意放弃“生”字,那就叫魏党生吧。为党而生,多有意义。魏书生面对规劝自然不能多说什么,但回家后,他对母亲说:“妈,他们都动员我改名,想让我叫魏东魏国魏军或魏党生,可我不想改,我就想叫魏书生。你的意见呢?” 李忠敏看着儿子点了点头,认真地说: “我同意你的意见,我也希望你还叫魏书生,永远叫魏书生。”

这一回,在那个书是万恶之源的日子里,母子俩都没提“一辈子不离开书”之类的话; 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母子心照不宣。

魏书生,他已经命定了就应该为书而生。


少年生命被阅读和哲学照亮

魏书生阅读和逛书店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1960年,在那个全国都填不饱肚子的饥饿年代,10岁的魏书生开始了他最初的精神饥饿。为了买回那套他渴望已久的《西游记》,他头一次花去了积攒多时的一元三角钱“巨款”。当他独自买书的狂喜过去以后,不免有些恐慌,毕竟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呀。可父亲母亲不仅没批评他,还为他掌握了买书这个学习的重要步骤而奖励了他一顿有干粮的饱饭。在“白卷先生”上大学的年代里,连学校的老师都同意电影《决裂》里的观点: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可魏家的父母却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

1965年,魏书生的生命被哲学照亮。

那一年,魏书生是怎样与哲学相遇的,连他自己也记不准确了,他能记得的,只是春天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手头出现了两本哲学书籍,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一本是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他漫不经心地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一读之下他竟感到了心醉神迷,而在以前,对他这个喜欢练武术的年轻人来说,只有武侠小说才能产生如此的效力。他一鼓作气地把《哲学讲义》也读完了,这一回,他觉得哲学是真有魅力了,甚至超过了武侠小说,能够使他在迷醉之后得到清醒,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

魏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讲课提纲》和《哲学讲义》反复阅读,又到各处去收罗其他与之相关的书籍。在这样一个大面积的阅读思考过程中,他发现,他最大的收获并非是对一个专门的学科产生了热爱,而是在找到哲学的同时,他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一名工人如何成长为一名教师

1968年,沈阳市第32中学数百名已经毕业和尚未毕业的初中学生,坐完火车坐汽车,坐完汽车坐马车,被一只无形的大手一窝端到盘锦地区新建农场插队落户来了。魏书生,就是这数百名身不由己的青年中的一个。

1971年秋天,魏书生回沈阳的名额被人无耻夺走,当权者将魏书生打发到盘锦机电厂当工人。到工厂后,魏书生居然还无师自通地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魏书生凭着他的人格魄力与工作实绩,不仅连获好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进厂不足两年的时间,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被正式确定为了厂级领导接班人。

魏书生在盘锦电机厂工作了6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以平均半个月一次的频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向领导申请150多次要求从事教育工作,要求去学校做一名教师。

那个年代极其混乱。在那期间,他不允许别人诋毁他的老师,受到了严厉的评判,一度被工厂停职长达一年之久。在这期间,他仍乐观地学习,正如他所说:“不嫌其小,自得其乐,快乐和做事是等同的。”

1978年,是魏书生人生的转折点。在经历了浩劫之后,魏书生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不断和领导申请,希望到学校里成为一名老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在经过了150次的反复申请,魏书生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中学里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此站到讲台之上,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教师生涯。

教育界的一代宗师诞生了

1978年2月,魏书生找着行李拎着书箱,就到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报到来了,他的生命历史也从这时起,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开端。

建校刚刚一年的盘锦三中,两排尚未封顶的平房,孤零零地趴在荒地上,好像是旧衣服上两个新加的补丁;一块虽然面积很大但特别低尘的操场凹凸不平,犹如盆地,每逢雨天它都会变成池塘。更主要的是,这个刚刚挂牌不久的初级中学,的确什么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从教学设备到教学经验,用一穷二白来评价绝不过分。说到师资,在魏书生所在的语文组里,十几名老师没有一人有本科以上学历;说到学苗,几乎没有几个学生是志愿来这里读书的,生源全是重点中学按25%选拔后的淘汰生。

新学期伊始,魏书生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一个是普通班,一个是特差班。魏书生的特差班,由清一色的52个秃子组成,这个班里,有一半的学生识字数不及上学的天数(1800),只有一名学生有字典,可还不会查。与这群学生一起,魏书生度过了他教育教学改革最初两年半的五个学期,终于迎来了他们初三毕业的那个时候,迎来了1981年的明媚夏天。

两年半的时间,这个班连续三次被评为县三好班级;班级团支部被团县委评为先进团支部,全班有79人加入了共青团。初三毕业时,全班有28人达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31人达到了一般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还有8人考入了职业高中,3人考入了中专,升学率达到93%。在全县40所中学里,初中升高中的考分超过300分的学生共有72人,而魏书生这一个班级里,就占去了19人。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参加县里中学语文能力测验,获得第一名;参加全县30多所中学听说读写能力竞赛,获得第一名;参加升学考试比重点中学平均还高7.8分。



魏书生开启了他民主的教育模式,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也一直在强调,“对待学生一定要有民主思想。”比如作业究竟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单元或平时测验是进行,还是不进行?作文是由学生批,还是由教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问题,他都和学生们一起商量,学生们举手或投票表决后,再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办事。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魏书生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习惯。

学生的自觉和热情的支持,奠定了魏书生成功的基石。他把这套方法用在了语文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魏书生的人生神话

不少人都听过魏书生的传奇故事:长期不上课,不留作业,不出题,不阅卷,不改作文,一人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还当校长,当书记,并任数十项社会兼职。有人说他“是一尊神”,有人说他是“穿西装的孔子”

有人这样概括:魏书生有哲学家的头脑;有改革家的胆量;有科学家的严谨;有释家的心怀;有道家的超脱;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有演说家的口才。

在魏书生的身上,外在行为象儒家,内心世界象道家。魏书生用长跑来锻炼自己的体魄。魏书生把气功叫“注意力体操”。他要求自己和他的学生每分钟都调整到“松、静、匀、乐”的境界。“松”即身体放松;“静”即心灵宁静;“匀”指呼吸匀称;“乐”即情绪乐观。

魏书生其貌不扬,却光芒四射。

1978年28岁的魏书生到盘锦市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之后被提为教导主任。

1983年参加全国中语会,他的教学改革报告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影响全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被人们誉为基础教育的“长青树”。

1986年3月,魏书生被任命为盘锦实验中学校长,1997年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任班主任又兼语文课的在职地市级教育局长。

在魏书生众多的经典教学案例中,其中有一个是他曾经用20个课时完成了200个课时的内容,并且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由于成绩卓著,他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省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

几十年来,魏书生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在短暂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能活得清醒、快乐、有意义,纵横南北,遍历中华。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教育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地区及台湾、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地区和国家,和地区,作报告2000多场,上公开课1000多次,堪称全国之冠。他出版了自己写作和主编的数十本书,总字数超过400万字,总发行数在100万册以上。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基石

——民主与科学

民主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

所谓民主,就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魏书生主张“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建立互助的师生联系”,“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要“给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从而达到“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境地。

魏书生提出:“为学生服务,就不应该被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努力锤炼和提升自己,善于在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铺路架桥,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凡是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懒老师才能培养勤学生。一个老师总是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出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设计为学生服务的菜单,研究为学生服务的标准和档次,以不同的服务标准为不同的学生服务。

魏书生一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育人之重甚于教书。育人的前提是必须研究和知晓学生的基本需要。从而发现并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快乐、需要学习、需要劳动、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

魏书生认为要实现语文教学管理自动化,就应该强调依法治语文教学,就要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他的语文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训练与养成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从而激励着学生自觉主动地行动。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魏书生认为,思想之光,照亮人的观念,照亮人的精神境界。魏书生从教书开始,便给学生抄警句、格言。1994年3月起,改为学生按学号抄,每人一天,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写在黑板右侧。格言是富有教育意义,富有哲理的优美文字,语文文字中的精品。学生每天上学看到并记住一句或一段格言,就会春风化雨,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

魏书生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注重扬长教育。

魏书生是真正的把“育人”放在了第一位。育人,首先就是要培养人的能力,魏书生老师做到了。并且做到了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适当指点,学生主动学习。

“3个守住、4个统一、5个现象、6个步骤、7个一分钟、8个习惯”魏书生说:“把做对的事做得更对,大事做不来,从小事做起,教育就好做了”。


魏书生与同学们

魏书生的自我修炼

坚持不懈的阅读,坚持不懈的思考,坚持不懈的写作。

读书、写作、思考,是多年来魏书生始终不辍地用心去做的三件大事。人、社会、时代,是多年来魏书生从未停止过关注的与自身使命休戚相关的三个主题。正是他把这三件大事与三个主题与他的教师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才使得他的意义与价值远远大于他在职业上和专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功。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判;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自己的长处。

“优点”、“长处”、“求真向善尚美”、“松静匀乐”等词成为魏书生口中的高频词。从中不难发现,魏书生对教育深深的热爱与执着。

正如魏书生所说:“咱们的任务就是共同把师生各自的优点与长处守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让优点、长处的种子发新芽、展新叶、抽新枝、拔新节、绽新花、结新果,享受优点长处在心灵中成长的愉悦和快乐。”

热爱教育、探索教育、奉献教育,可以说是魏书生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魏书生在书中如是说。也正是有了“不把困难当困难”的劲头,才让他无论担任怎样的角色,都能够把优秀做到极致。

魏书生提倡松、静、匀、乐,希望每个老师都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轻松的人之一,守住心灵的宁静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本领。失败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寻找成绩、光明、快乐和长处,增加勇气和信心。当失败的时候,还能看到长处和快乐,成功的时候,更有快乐和长处。日久天长,积累的都是一串串长处和快乐串成的珍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