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圣人”,被封2500多年,不会没人不承认;孔子不是“完人”,因为人无完人,也不会没人不承认;后人对孔子有“误解”,因为时代环境、人的立场观点、人心善恶正邪不同,这个肯定有很多人赞同。

孔子
一、孔子是“学而知之”、“习而炼之”、“行而成之”的“圣人”
纵观孔子学习成长的一生,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就是小时候家里穷呗,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的起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啥意思?就是说“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心立志去做学问;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立身处世确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做事处世原则、能独立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四十岁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遇事能够做到不被外物假象迷惑;五十岁通晓天命,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了;六十岁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对错,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结合自己的主见,去做正确的事情了;七十岁人生观、世界观、处世观全面成熟,就能随心所欲,无论再去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超越规矩、做到基本不犯错误了。”
通过孔子的自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学习修身成长成功的过程,孔子之所谓能成为天下尊崇的“道德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楷模”,既不是一蹴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是经历了一番刻苦的、艰辛的、从失败到成功的修炼、升华历程的。也可以说孔子的“圣人”形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学而知之”、“习而炼之”、“行而成之”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他勤勉践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奋斗的结果,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受到众人普遍认可、认同的结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至名归的真正的“圣人”。

孔子问到老子 老子告诫孔子
二、孔子不是“完人”,老子警醒过孔子,孔子也虚心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不足
孔子虽然被历代尊为“圣人”,也并不是说孔子就是“完人”,一点瑕疵也没有。关于孔子的缺点,老子就给他指出并警醒过他。老子说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老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聪明睿智、洞察秋毫,容易让自身陷于死地,孔子就是这样好议论人是非的人;高谈博论、雄辩群口,容易危及自身人身安全,孔子就是这样喜欢挑挑别人缺点不足的人。做为人子、臣子,不要太自以为能、自以为是,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你的父母,你的上司领导的感受。
老子这是在告诫孔子,你可以“克己复礼”,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你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像你一样,有这么高的觉悟、格局和境界,以避免危及自身。后来孔子开悟之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来他是接受了老子对他的告诫的,也是践行了他“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诺言的。

孔子
三、“正名”孔子:十个“不是···而是···”全面认知孔子
人生天地间,人前人后谁不说人,人前人后谁不被人说?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是一样,生前身后论者说者都大有人在,这很正常。只要秉承“诚意正心”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并没有什么不可。如果不是“诚意正心”有医误解、曲意歪解、甚至恶意全面否定,借以达到其心中不可告人的“小心机”,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1、有人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愚民”,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孔子不是“愚民”,而是开启“普及民智”。大家知道孔子之前是“学在官府”,学习学问由贵族把控,是贵族专享,一般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学习做学问的。孔子27岁时就首开私学,接受平民子弟入学学习,并且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有学习的愿望欲望,都可以拜孔子为师学习,孔门弟子据说就有3000人之众。正是孔子打破了贵族“学有专享”的垄断,让“官学”下移“民间”,才使得平民子弟有了“学而知之”的学习机会,从而也开启了他的“普及民智”活动。仅就这一点来说,孔子就是了不起的伟大的教育家。

2、有人说孔子“好礼”建立“等级制度”把人“分成贵贱三六九等”,这不是孔子本心,也不是事实。事实是孔子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式微,礼乐崩坏,簪越事件时有发生,他渴望建立起一个良好有序的理想社会。因而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立足自身身份定位,克制自己,安于本分,尊重父母,友待亲朋,不做簪越乱为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归“礼法有序”的良好社会。试想一下,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不安分守己,人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胡作乱为,社会起步乱了套了,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3、有人说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是让人永远臣服“做奴才”,这也不是孔子的初心,也不是事实。事实是孔子给君臣父子夫妇“定名分”,他的愿望是让“君主做的象君主、臣子做的像臣子、做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做丈夫要有做丈夫的样子、做妻子要有做妻子的样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逐级做表率立标杆树榜样,一级领一级,逐级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而不是让人逐级去做什么“奴才”。这一点上,很多人对孔子误解是很深的。
4、有人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统治阶级实现对的老百姓的统治”。实事求是地说,孔子的初心本心确实有这层意思,因为任何群体社会都需要治理、管理,缺少了治理管理既不能称其为社会,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社会如果任由“丛林法则”盛行,到处都是“鱼肉横行”,那必将是一个“强者为王、弱者为刀俎”的“虎狼社会”,人民将不得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贤人政治、维护统治阶级,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下层民众的生存环境和保护底层民众的生活安宁。这点上,确实也有不少人误解了孔子。

孔子
5、有人说孔子“不事稼蘠、鄙视劳动”是“鄙视劳动人民”,这一点也多为一些人诟病。事实是这和孔子的教育培养目的、目标有关。孔子本意并不是“鄙视劳动人民”,而是强调“什么身份处什么地位做什么事”、强调要“以自己的业为业而不是去做其他的无关自己本业的事”。我们知道孔子主张“仁爱仁政”、“贤人治国”,孔子开设私教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精英管理人才,他主张自己的学生“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来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学生樊迟“求教稼蘠农事”进行了训斥,认为他是不务正业,他只是想借此教育樊迟回归学习修身治国之道本业而已,并非是真的“鄙视劳动人民”。

诚与诈
6、有人说孔子讲“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是“歧视妇女”,这也不是孔子本心本意,因为孔子这句评论断语不是从男女性别上来说的,而是从人性人品人的德行上来说的。我们知道,孔子依据德行好坏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诚实正直,“小人”心理言行反复无常,“女人”性情敏感多变善变,“小人”需善待,“女人”须多哄。这里评“小人”是从人品德行入手,评“女人”是从“人性性情”入手,用两个不一致的标准去评判两类人,目的在于说明“小人”就像拥有“女人性情”一样难以琢磨把控和对付,提醒人们要小心和“小人”打交道,而不是什么真的孔子“歧视妇女”。这一点,确实也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因而也就造成了对孔子的“误解”。

中庸?
7、有人说孔子讲“中庸”是“墙头草”、“骑墙派”、“和稀泥”,这是对“中庸”的“望文生义”,没有真正理解“中庸”的含义,也是误解了孔子。“中庸”的含义是讲人做事要“执两用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手持两段、不执一端,把握好平衡,把事情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平衡安稳。而不是什么孔子没有原则,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骑墙派”,也不是什么“折中绥靖和稀泥”,当然也更不是某些人说的什么“投降派”,因为儒家本身就是讲“君子弘毅”的,这点绝对是对孔子的曲意歪解了。

克己复礼
8、有人说孔子讲“礼”以“礼”压人是压迫人的“丧礼”工具,事实也不是这样的,这是没有用历史发展和孔子成长的经历的眼光去看待孔子,犯了割裂历史、没有用“知人论世”的观点去看待孔子的缘故。孔子幼年“好礼”,确实是“好”的“丧葬之礼”,到好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要恢复的是具有宗法制度的“周礼”,这已经是孔子所说的“礼”的“礼制”层面了,已经不再是他幼年所“好”的“丧礼”了,至于后来经过孔子三次“问道问礼老子”,主张施行仁政、贤人政治,孔子再讲的“礼”已经升华到社会治理层面的“社会伦理礼制制度”,成为为何社会和谐安宁的“礼制礼法”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幼年所“好”的“礼”,和他后来提倡的“礼”,无论从含义还是社会功用上看,都是要高好几个层级的“礼”了。

修万世学问
9、有人说孔子一生没有得到重用,他的儒家思想没用,且危害中国发展数千年。这一点感觉有点冤枉孔子了。孔子一生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一生汲汲以求做官,从他的周游列国来看,虽被鲁国重用一时、最终他的政治主张、治世理想都没有获得全面重用和实现,这也是事实。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知命立命”,潜心钻研学问,教导弟子、修诗书、制礼仪、作春秋、为周易作传,他的学问和理想虽未“实现当下”,却被“万世遵从实行”,其实这正说明了孔子思想符合中国人民的性情和国情,由他扎根生存生长的广阔空间,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实用性。

教六艺
10、有人说孔子儒家思想只是培养“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五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缚鸡”的“书呆子”,培养的净是“百无一用”书生。其实这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误解。孔子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社会精英管理人才,培养的理想人才是“文质彬彬”的堪为“社会楷模”、“国家栋梁”的“正人君子”,所以他的教育内容也绝对不会是单一的、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培养,其实孔子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从他制定的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数》《术》就能看得出来,他教育学生要知礼仪、懂音乐教化、会射箭、善骑马会驾车、会几何数学、懂得各种历史文化知识,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